民族器乐:打破制约 奏响新声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对以民族器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艺术欣赏、学习、传承的喜爱。民族器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种类繁多,历史悠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民族音乐的许多优秀民族器乐作品,如流传至今的《阳关三叠》《胡笳十八拍》《将军令》《高山流水》,以及现代作品《花木兰》《愁空山》《春秋》《双阙》等,不仅在创作、演奏技巧和音乐形象上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同时具有很强的思想性,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爱国精神、价值观念等,是愉悦身心、启迪心智的佳作。


    20世纪以来,我国民族器乐发展先后经历了音乐教育的体制化、音乐表演的舞台化、音乐创作的现代化“三次浪潮”,形成现代民族器乐的专业结构。当前,中国民族器乐发展仍然面临困境与挑战,认真研究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需求是民族器乐界一个基础性课题,也是新时代依托人民、引导需求、发展民族器乐的前提。


     目前,民族器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几个方面。一是因为价值观念原因和本土资源问题,民乐专业化、高质量程度不够,表现为作品总量尚不丰富,民族器乐对社会有效供给不足。长期以来民族器乐一直受到西方音乐的冲击,民乐作品创作滞后,精品供给严重不足,人们耳熟能详的依旧是有限的作品,如合奏《花好月圆》《彝族舞曲》《春江花月夜》《春节序曲》《步步高》、独奏《渔舟唱晚》《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百鸟朝凤》等,作品固然经典,但会让观众产生名曲较少、缺乏新意的判断。二是民族器乐发展程度不够高,发展态势尚不够稳定,社会影响力与电影、戏剧等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借助市场化运营支撑传承发展的机制还不够成熟。三是民族器乐发展参差不齐,例如古筝、二胡、琵琶、笛子受众广,社会接受度高,打击乐器和扬琴、中阮、中胡、柳琴等在民族音乐演奏中承担着重要角色,还属于小众乐器,有些器乐传承后继乏人。四是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对民族乐器改良不够,也成为制约民族器乐发展的一个问题。


    民族器乐在新时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对新时代民族器乐事业存在的问题,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把握人民需求,从理论研究、教育普及、创新发展、传播交流四个方面探索和推进。


    大力加强民族器乐理论研究。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民族器乐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尚未形成一个全面的体系。从目前发表的论文、专著看,研究演奏技巧、乐种风格的比较多,进行科学抽象和完善丰富民族器乐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未来方向等的价值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够。下一步,需要加强中国民族器乐理论性的研究,并在研究中注重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族器乐理论的宝贵经验,进行实用性探索。


    高质量发展民族器乐教育。要加强民族器乐学科建设,在国家教育政策层面高度重视和发展这一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学科;探索将民族器乐教育贯穿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校外教育等,形成立体化教育格局;进一步完善专业民族器乐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路径,发挥顶尖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老一辈德艺双馨艺术家、教育家的作用;全面发挥民族器乐的独特优势,发挥艺术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


    鼓励创新民族器乐作品和形式。要适应时代,服务当代,坚持因时而变,不断创新,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无愧于时代的民乐优秀作品。主动创新和改良乐器,使民族器乐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审美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发展中创新,拓展表现手段,用符合时代需要和大众口味的形式对民族器乐文化作出新的“阐释”,用新的高科技手段和表现形式丰富民族器乐的表演方式,使之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推进对外交流传播走深走实。近年来,民族器乐以不同形式走出国门,走到国际舞台上展示民族艺术的魅力。民族器乐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国际化视野,已经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的有效载体。未来,还需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积极借助现代传媒和高科技手段,创新传播渠道和方式,搭建民族器乐推介展示平台,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民族器乐传播格局,扩大民族器乐社会影响力。(钱伟宏)